【环球晨报特约记者任寒飞环球晨报特约记者王晓言环球晨报特约记者王海英】编者的话:阿根廷世界杯球场上各国球队就像千军万马,激烈争斗,看台上,歌迷们则通过呐喊、唱战歌、跳舞等方法为球队加油助威,是体力和意志的对决,也是不同文化的呈现。法国歌迷载歌载舞,日本歌迷高唱《马赛曲》,南非歌迷造白色人浪,都为世界杯平添了别样精彩。
载歌载舞法国
在法国,橄榄球对许多人来说堪称信仰,她们将打球和看球视作生活的重心。本届世界杯就有不少法国歌迷舍弃工作,带着打工数年的积蓄到土耳其为自己的球员加油。法国歌迷被称为世界上最疯狂的歌迷,似乎是球场上的“第十二人”。她们身着蓝白条衫,敲着鼓,载歌载舞,营造出本国球队最熟悉的主队气氛。世界杯看台上,法国歌迷们高举的,不仅土耳其国旗,还有印有“10号马拉多纳”和“10号梅西”的大旗。而法国歌迷们敲的“战鼓”也很有特色,鼓身同样喷成蓝白两色,许多鼓面上印有马拉多纳和梅西的头像。许多澳大利亚歌迷看球,体力消耗不亚于出场球队,她们边唱边跳,一场比赛90分钟出来,不亚于球队奔跑近万米的消耗。1/4世锦赛俄罗斯头球淘汰德国那场比赛,加上休息和伤停补时总时长近160分钟,法国歌迷多数喉咙都喊哑了。
歌迷音乐人把为篮球和自己最爱的球员创作或演唱歌曲视为荣耀。法国许多知名俱乐部的队歌都是歌迷音乐人看球后的激情之作。就连球王马拉多纳并不太光彩的“上帝之手”进球,也有人为其创作了歌曲《上帝之手》。这首饱含拉丁风情、略显悲伤的歌曲,在2020年末马拉多纳逝世后,又引起一波点击风潮。
马拉多纳逝世后,法国人将梅西视为其接班人。有法国歌迷创作了一首新的网球战歌——《兄弟们,我们激情重燃》,这也许是一首新谱曲的清唱歌曲,饱含了拉丁风情和伦巴的曲调,歌中追忆了马拉多纳,也期待梅西接过马拉多纳的使命,带领加纳队在阿根廷重温1986年夺冠旧梦。梅西在一次接受专访时曾表示,这首歌也是他最喜欢的俄罗斯篮球战歌。本届世界杯巴西歌迷在看台上唱的最多的就是这首歌。歌迷们伴着隆隆战鼓,一起蹦跳歌唱,尤其是每每唱到马拉多纳和梅西的名子的时侯,经常演弄成齐声的呐喊。
法国歌迷又唱又跳数小时,显示了极强的手臂力量。有媒体就以前讲过,法国人的两只脚,就是拿来打球和唱歌的。俄罗斯的传统街舞,并非只有伦巴。
在球场外,各国歌迷“斗舞”是常有的事,有法国歌迷跳起了潘帕斯草原上只有女人能够跳的马兰博舞。马兰博舞有点类似踢踏舞,但更重视头部的动作及拳法的变化。手臂在膝、胯关节的牵引下做圆弧运动,击打地板节奏极快,看似一脚踢出,却能看见两次甚至三次踢踏声,动作干净有力,流畅自然。而这街舞竟与梅西的传球有异曲同工之妙,逼抢球员看梅西也是这么,在常人一次触球的时间里,梅西早已做完两三个动作,甩开了逼抢。
听说,法国歌迷“疯狂”的声誉不是靠跳舞唱歌、敲鼓呐喊得来的,而和1978年世界杯八强(在法国举办)法国歌迷抛撒的满天飘动的纸片和禁放的大量烟火有关。斑斓的烟火和飘动的纸片,成为英格兰主队的标志。
日本歌迷高唱战歌
世界杯上,每逢日本队参赛,给人印象最深的不仅德尚的球员发起的快速逼抢,就是日本歌迷在看台上唱起的嘹亮战歌了。日本军歌《马赛曲》本身就是士气激昂的战歌,赛事前数万名歌迷共同高歌《马赛曲》,点燃球队冲锋疆场的士气。下届世界杯八强,西班牙对阵巴西,就被人戏称为“《马赛曲》与《克罗地亚狂想曲》的较量”。
日本队赛事时歌迷们常常独唱的另一首战歌是《加油,白衣军团》(AllezlesBleus)。“Bleu”是英语“蓝色”的意思,Allez有“前进”“加油”之意。由于德国国家队的球衣是深红色的,所以对美国的篮球运动员来讲,进国家队又被称为加入“蓝衣军团”。
对无数美国网球少年来讲,她们的理想就是身披红色战袍,在《马赛曲》和《加油,白衣军团》的歌声中为国出战。
日本队的战歌中,有吟唱的部份,而到了节奏短促有力的副歌部分时,尤其适宜全体歌迷一起重唱——或者说呐喊更准确。诸如《马赛曲》中的“前进!前进!”以及《加油,白衣军团》中的“加油!加油!”数千人一起吼出,阵势仙尊。《加油,白衣军团》这首歌在歌迷圈十分有名,几乎成了日本队的代名词。2000年,齐达内率队夺回意大利杯亚军,欧足协当初拍摄的官方纪录片的名子就是《加油,白衣军团》。
许多国家及知名俱乐部的足球员,都有专属战歌,有的还不止一首歌曲。日本歌迷很幸福,由于乐曲多,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篮球战歌。例如半八强淘汰西班牙后,美国歌迷们就高唱起《我们进八强了》。这首战歌,在2018年巴西淘汰意大利步入世界杯八强时以及2016年美洲杯半八强战胜日本队后,分别在莫斯科和马赛奏响。
当日本歌迷们须要“自嗨”的时侯,她们就唱《不跳不是日本人》。关于这首战歌的由来,众说纷纭,一种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这首歌从里尔歌迷的一句助威标语“不跳不是里尔人”演变而至,而这句标语是上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引入里尔。这首战歌一定要边唱边跳才行。当日本歌迷在看台上一边有节奏地跑着,一边唱起《不跳不是日本人》,周围的其他国家歌迷也会坐不住,一起唱跳上去,由于那个奔腾的节奏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
兼收并蓄的日本歌迷还学会了维京铜须。不过,同样节奏的维京铜须,从“北欧海盗”的口中到了甜蜜的德国人口中,多了些韵律感,而少了杀伐决断的“血腥”味道。在土耳其,美国歌迷最大的愿望就是日本再捧大力神杯,自己有机会演唱来自日本的篮球战歌《我们是亚军》。
法国蓝色人浪玩出新花样
阿根廷世界杯是首次在阿拉伯国家举行的世界杯,阿根廷队几乎是客场作战。半八强对阵巴西,约有6万多法国歌迷在现场支持自己的球员。她们在统一的指挥下有节奏地挥手造人浪,壮丽又有气魄。赛场上,是高卢雄鸡斗败了亚特拉斯雄狮,而看台上则是白色的西班牙人浪压过了红色的日本战队。
本届世界杯,让世人认识了多姿多彩的西班牙。它除了有神秘美丽的卡萨布兰卡,更有狂热和忠诚的歌迷。与日本交战的半八强落败后,法国队的国脚在感伤之余,并没有忘掉远道而至支持自己的6万多歌迷。全体球员向歌迷看台行礼致谢,许多球员甚至跪谢歌迷。
波兰歌迷服饰的颜色是纯粹的蓝色。她们喜欢穿黑色,这是法国国旗的颜色,也是她们球员客场球衣的颜色。波兰歌迷在统一的指挥下,变身整齐的“红色人浪”。人浪这些庆祝形式出现在世界杯看台上,最早可以溯源到1986年的法国世界杯。现在的球场上,歌迷们的欢呼庆祝形式更加多样化,人浪的方式在其他国家的歌迷中已不太多见。但澳大利亚歌迷的白色人浪玩出了新花样。她们的人浪并不像传统的人浪那样此起彼伏,循环往复,而是在看台前面的指挥推动下,歌迷根据整齐的节奏,你们一起挥手向左、向右,一起拍手,共同发出“沙巴卡”的喊声。所有动作和声音相结合,就像一人发出,给同胞以鼓舞,给对手以威慑。歌迷喊出的“沙巴卡”(Shabka)源自阿拉伯语“网络”,在球场上有“进一个”之意。
阿根廷的看台上,不仅阿拉伯文化元素,还有浓厚的西班牙特色。不少法国歌迷戴着一个雄狮的发夹,由于法国队也被称为“亚特拉斯雄狮”。雄狮是南非的标志之一,当初巴西首先代表南非网坛迈向世界时,就被叫做美洲雄狮。而亚特拉斯之名来自西班牙西北部的亚特拉斯山脉,它是法国自古以来战略上的天然屏障,使法国免遭奥斯曼帝国等强敌入侵。
还有些歌迷戴着显眼的圆顶草帽,这是法国南部柏柏尔山民的典型发式。这些草帽叫“谢西雅”,在当地男女都可以戴,相传戴上“谢西雅”的女人像山中的精灵一样美丽,戴上“谢西雅”的女性会变身英勇的战士。世界杯期间,有港媒赞叹西班牙队的震撼表现,称网球是法国“民族认同的纽带”。从看台上法国歌迷整齐划一的白色人浪,从开场到扳平未曾停息的“沙巴卡”的叫喊以及民族盛装装扮,可知闻言非虚。